三明學院經管學院副院長李想(主持人):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歡迎來到“峽區旅游可持續發展”圓桌對話論壇環節,我是本場主持人李想。
下面允許我按順序介紹一下六位嘉賓:
邱仲先生,春秋集團CIO、中國旅游協會智慧旅游分會會長,是數字科技重塑旅游的引領者;
李根先生,三峽文旅集團黨委委員、三峽旅游集團總經理,他掌舵著中國最負盛名的峽區旅游的標桿企業;
黃小亮先生,蝶舞清江文化旅游區集團總經理,深度運營峽區文化體驗項目的實踐專家;
曹帥女士,同程旅行政府合作部CEO,同城旅行是銜接著線上億萬級流量和線下發展的橋梁;
趙明教授,閩江科學傳播學者、閩江學院教授,是福建省在東南地區很知名的理論與實踐并行的文旅專家;
趙蕊女士,潤勃生態旅行論壇的創始人,是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先鋒推動者。
今天下午的環節由我作為現場的主持跟六位嘉賓,就大會組委會、主辦方交由我們的議題來開展對話互動。根據大會給我議題的三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立體交通與沉浸式體驗。
二、光影敘事與業態煥新。
三、單打獨斗到全球合唱。
首先進入第一個話題:如何讓交通不再成為瓶頸,而是轉變為可持續且具有吸引力的體驗本身。首先有請李根總經理和邱仲會長分享觀點。
李想:首先請教一下李根總。在三峽這類生態敏感區域,如何推進綠色交通,例如電動游輪、新能源接駁車?在推進過程中遇到哪些挑戰?又如何設計,讓旅途本身成為體驗甚至核心吸引物?
李根:感謝主持人。三峽旅游因交通而生、因交通而興。在兩壩一峽區域,我們始終聚焦綠色交通,發展水陸聯運,在推進過程中遇到了部分困難,主要概括為三個字:“嚴”“高”“大”。
一是生態保護要求“嚴”。必須將生態保護置于首位,包括地質景觀、生態資源、水資源等。長江作為宜昌的重要飲用水源地,中央和省級政策對此有嚴格規定,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二是技術標準要求“高”。在峽區山水之間發展綠色交通,技術門檻較高。復雜的水文、氣象和山路起伏、彎道疊加,對電動車和電動船的續航能力、穩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投資資金規模“大”。先后投資數億元完成兩壩一峽港口游船資源整合提升,其中長江三峽1純電動游輪總投資1.5億元,明年“五一”投運的省際度假游輪單艘造價約2.7億元,未來計劃打造4艘,總投資規模巨大。
在生態、技術與投資之間尋求平衡非常困難。2010年兩壩一峽游輪投運以來,長期經營虧損,通過持續努力,2017年轉為盈利,2024年游客接待量近300萬人,我們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低碳運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打造高價值游輪。從風景到場景,迭代升級游輪旅游場景、業態和服務,實現分層:觀光游輪,如長江三峽1、“和諧號”新能源游輪;主題游輪,如“楚風號”和即將推出的水上餐廳與親子主題游輪;新能源游艇,如“宜昌遠影號”,滿足定制化游覽需求。
二是串聯高品質景區。從水域到陸域,一線串珠沿線4A級以上高品質旅游景區,如三峽大壩、三峽人家、三游洞景區等,通過“游輪+景區”協同聯動,實現流量引流,帶動全旅游業態發展。
三是建設高質量港站。從配套到綜合體,優化港站功能布局,構建以三峽游輪中心為主,以宜昌港、茅坪港、太平溪港和三斗坪港為支撐的“一主四輔”旅游港站網絡;完善“吃住行娛游購商”一體化休閑旅游綜合體。
四是營運高預期爆點。從流量到留量,持續放大游輪產品核心吸引物優勢,融合盛世峽江演繹,豐富葛洲壩船閘“水漲船高”的旅游體驗;開發臻享全域游,感受三峽升船機“船坐電梯”的世界級體驗,延長游客停留時間。
五是開發高水平夜游。從觀光到沉浸,依托城市夜景燈光和三峽特色文化,打造“行浸式夜游”體驗項目,有效填補了宜昌夜間旅游市場的空白,船在江中行,人在畫中游,展現了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獨特魅力。
未來,我們將盡最大的努力,用綠色交通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把最美麗的兩壩一峽呈現給游客,讓游客走進宜昌,品鑒三峽旅游。
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李想:感謝李根總。
接下來,請教一下我們的邱會長,您作為智慧旅游的先行者,從技術的角度,您認為現在的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科學數字化的技術如何具體的賦能到峽區交通的立體發展和無縫對接,并能夠產生沉浸式的體驗?謝謝。
邱仲:感謝主持人。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離不開“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協同并進。宜昌和三峽區域的硬實力有目共睹,而軟實力的提升,則更需要從用戶視角出發,關注情緒價值的營造——新技術恰恰在這方面能發揮關鍵作用。我想從三個方面具體展開:
第一是文化傳播。傳統旅游如三峽這類區域,空間跨度大、交通耗時較長,過去大多依賴導游講解,講解質量往往直接決定體驗的好壞。如今自由行、自助游越來越普遍,如何在移動過程中更好地實現文旅融合?以前我們靠廣播或大屏幕,但游客往往更專注看風景,對內容的接收有限。而現在,隨著AR智能眼鏡等技術迅速成熟,我們可以嘗試將虛擬信息疊加在實景之上——游客目之所及,歷史故事、文化介紹便能實時呈現,實現“景即文,文融景”的沉浸傳播。
第二是互動體驗。技術應用的關鍵在于輕巧、簡單,太過復雜反而讓人不愿使用。我舉兩個小例子:很多人都想在三峽“刻字留念”,現實中不可能,但我們可以借助云端技術,讓游客通過手機定位打卡、留言,甚至看到之前游客留下的“數字印記”,獲得參與感和互動感。再比如,可以設計基于地理位置的輕任務游戲,完成幾個點的打卡或小任務后,由政府或景區頒發數字勛章或實物獎勵,借鑒“螞蟻森林”“搶車位”這類簡單卻具有粘性的機制,提升游客的參與感和紀念感。
第三是新場景構建。除了已經提到的無人船,無人機和 eVTOL(電動垂直起起降飛行器)也將在三峽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具體來說:首先,三峽地勢險峻、風光壯麗,非常適合低空觀光。直升機、觀光飛艇甚至可降落在游輪甲板上的 eVTOL,都能提供全新的俯瞰視角,極大豐富觀景體驗。其次,無人機物流也能派上用場,例如游客在船上參與抽獎或訂購土特產,無人機快速配送直達,提升服務響應和體驗新奇感。再者,無人機攝影可捕捉人無法抵達的拍攝角度,為游客提供專業級的影像服務。
總而言之,技術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于落地場景的設計與應用。這些新技術不僅能彌補傳統旅游的短板,更可以創造全新的體驗價值。謝謝大家!
李想(主持):感謝邱會長,第一個話題就到這,感謝兩位嘉賓。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話題:旅游消費與新場景。首先請黃小亮總經理分享,在運營中如何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并轉化為游客可感知的體驗?實踐中如何避免業態同質化,保持文化原真性?
黃小亮:謝謝李老師。我來自武漢,在恩施州建始縣蝶舞清江生態文化旅游區工作,正創建國家5A級景區,已有16年景區開發管理經驗。結合峽江文化與實踐,我談一些具體做法。
“光影敘事”在我看來,首先是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與整理,再結合自身特色篩選可轉化要素,用于業態煥新。操作層面,文化挖掘是項目規劃與設計的核心。我建議采取“3+X”模式構建區域文化基因庫:
“3”指三個固定角色:政府官員牽頭、專家引導、記錄者(負責文字、音頻、視頻記錄,尤其對于無文字文化如土苗文化)。
“X”是變量,按文化類別分組,如飲食、民俗、峽江文化、荊楚文化等,深入基層,對接文化館、非遺傳承人,搜集最原始的文化基因。
以宜昌為例,飲食方面的肥魚、郭場雞,非遺項目的峽江號子、長陽高腔等,都是可挖掘轉化的文化元素。
關于文化同質化與保真,我認為文化需推廣,但標準與創新應源自本地。宜昌作為峽區文化源頭,應掌握標準制定權,保持文化原真性,同時推動迭代更新。文化基因庫建立后,可與高校或策劃公司合作,進行深層開發,但原始元素與標準須留在本地。
李想(主持):感謝黃總。
如何讓產品更好地匹配市場需求?請曹帥總談談,基于同程的用戶數據,當下消費主力軍偏好哪些文旅體驗?如何通過平臺精準觸達目標客群?
曹帥:各位專家、文旅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同程旅行的曹帥,非常榮幸參加本次旅游嘉年華活動。
剛才主持人提到兩個問題,首先我想介紹一下同程:作為國內頭部OTA平臺之一,我們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數據。從去年財報來看,年服務人次接近20億,這一體量在全球OTA中位居前列。
基于平臺數據和文旅消費場景的觀察,我們發現市場結構正發生明顯變化。目前消費主力主要集中在兩類人群:一是Z世代乃至Alpha世代,即95后、00后和10后的年輕群體;二是年輕的家庭客群。他們的消費動機也從過去的功能性消費,轉向更加注重情感體驗和社交價值。
舉個例子,就像剛才有嘉賓提到宜昌的懸崖酒店,這類產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提供了極致的情感體驗——在壯美的自然環境中一杯咖啡的送達,已不僅是一種服務,更是一種難忘的記憶。現在的年輕人尤其看重“社交貨幣”,產品能否幫助他們打造出值得分享的內容、獲得朋友圈的點贊,甚至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獲得關注,已成為決策的重要因素。
但目前許多產品在設計上仍有提升空間。比如很多博物館或景區僅提供傳統講解,是否考慮了不同年齡、知識背景游客的真正需求?我們感覺,當前行業在對客群結構、行為偏好、消費動因等深度洞察上,還存在不足。
同程每年服務2.4億付費用戶,年均消費頻次也從過去的2-5次提升至8-10次,這背后是大數據和用戶精準畫像的支撐。我們認為,當前亟需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依托數據做好客群細分與產品定位。不同場景、不同資源類型的項目,也應有差異化的推廣策略。比如三峽、清江畫廊這類資源,需跳出傳統觀光邏輯,圍繞新需求做產品轉化。
二是強化內容設計與跨渠道分發。現在幾乎所有人都在做抖音、小紅書,但內容是否貼合產品特質、是否精準觸達目標人群,還需要更專業的設計。
三是發揮平臺資源優勢實現精準對接。同程除線上流量外,還擁有全國超1000家線下門店以及多元業態資源。我們期待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為湖北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謝謝大家!
李想(主持):感謝曹總。
如何匯聚全球智慧解決本地問題?請趙明教授分享,峽區旅游如何實現國際聯動發展?在吸引國際專家與非政府組織資源方面,有哪些具體建議?
趙明:感謝主持人的提問。各位同仁下午好,我是來自福建閩江學院的趙明,長期從事文旅領域的教學與實踐工作。
“從單打獨斗到全球合唱”意味著峽區旅游要從更高維度——甚至是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視角——去重新定位和發展。目前,在國際旅游合作領域,較為常見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針對專項旅游資源的合作,另一種是針對區域特定性的聯合行動或聯盟發展。
在專項旅游資源合作方面,國際上已經形成了許多專業性聯盟或組織。例如,濱海、山地、葡萄酒、沙漠、極地等專項旅游資源都有相應的聯盟。這些聯盟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跨國家、地區的資源整合、規則協同和市場共享,解決單一目的地難以應對的全球性挑戰,同時提升該類資源的全球影響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區域特定性合作方面,區域毗鄰聯盟是典型代表。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旅游協會”“歐洲旅游委員會”等,它們依托地理鄰近性,通過簡化跨境旅游手續、聯合推廣區域旅游線路等方式強化區域旅游競爭力。其核心優勢是降低區域內的合作成本,如交通、簽證、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成本。
近年來,“峽區旅游”這一概念逐漸受到關注,并有望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推廣。從國際合作及全球互動發展的角度來看,以峽區專項旅游資源為代表的項目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提升該類資源的全球吸引力,還能夠為同類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提供“可復制的模板”,是全球旅游業專業化、精細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因此,未來以宜昌為代表的峽區旅游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推動區域聯動發展:
其一,構建基于科研與標準的協同機制。從資源特異性出發,聯合國際機構搭建科研網絡,共同制定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國際標準或準則,并通過峽區上下游之間的利益協調與客源互推,增強整體抗風險能力和市場吸引力。
其二,推進跨區域乃至跨國流域合作。可與同類峽區或河流旅游目的地建立聯盟,推動從上游到下游的多尺度協作,實現線路互聯、產品共建、品牌共塑。例如,與國際已有的河流旅游組織對接,融入全球河流遺產保護與旅游網絡。
其三,重點打造三類發展模式。
1、推動生態、文化、旅游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堅持以生態為前提、文化為內涵、旅游為呈現,實現綜合價值;
2、構建“水陸空”立體互聯的漫游系統,依托游輪、低空飛行、沿岸交通等,打造慢行、體驗式的旅游網絡;
3、建立全球伙伴聯盟,積極與國際組織、高校、智庫和非政府機構合作,通過專家引進、項目共研、市場共享,突破地域限制,真正實現“全球資源為本地所用”。
這些是我基于現有實踐的一些思考,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李想(主持):感謝趙明教授娓娓道來。
三峽作為世界級品牌,本身就應是標準的制定者和引領者,您認為最迫切需要與國際互認的標準是哪一類?這類標準互認后能夠給峽區帶來的經濟或者品牌效益是什么?謝謝。
趙蕊:感謝您的提問。
三峽作為世界級品牌,是當前罕見的同時擁有生態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廣泛的多民族社區和非常成熟的長江河輪運營體系的地區,相當于同時兼具挪威峽灣、尼羅河和歐洲內河的整體特點的區域。這里如果建立可持續旅行目的地Green Destination,將具備吸引和接待全球高階人群稟賦。因此在三峽地區將現有的針對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文化原真性保護和長江游輪的運營管理體系標準與國際現行的可持續旅行標準融合,建立“峽區可持續旅行國際標準”,帶動三峽地區景區和河輪企業國際化,同時引進國際企業來三峽地區參與運營,都可以雙向實現。
具體來說,這套標準應涵蓋四個核心維度:
第一,生態保護,占比約45%,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第二,文化真實性維護,保護峽區獨特的歷史與人文遺產;
第三,社區受益機制,確保旅游發展真正惠及當地居民;
第四,可持續運營標準,實現管理上的精細化和低碳化。
如果三峽能夠建立這樣一套具有國際公信力的運營標準,其效益將是多方面的:
經濟效益:吸引全球高品質內河游輪品牌進駐,推動本地旅游服務升級,延長產業鏈,創造更高附加值。
社會效益:通過標準執行中的自我評估,優化社區參與和利益分配機制,緩解“過度旅游”問題,提升居民獲得感和文化認同。
生態效益: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剛性約束,推動行業整體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發展。
三峽地區曾經出現過世界奢華旅游品牌Ak旗下的“長江探索號游輪”,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成為中方獨立運營;在標準互認后,就能再次引入世界多個內河游輪品牌,成為類似尼羅河、湄公河、亞馬遜河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多個世界品牌共同重視和帶來高質量客源的目的地。同時能夠帶動沿岸社區的發展,引導各個地區重視解決過度旅游的問題,從而帶動當地旅游整體健康發展。
最后,長江河輪在大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需要切實的做到減排,具體表現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以及河輪清潔能源的使用以及柴油發動機的替換;這一切的進程都有非常詳細的國際標準指導,同時也是三峽地區以可持續的嶄新形象成為世界峽區旅游的典范地區的成功捷徑。
謝謝!
李想(主持):感謝趙蕊女士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