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林州“紅旗渠與太行大峽谷”紅綠雙IP融合與實踐新范式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5-09-22
  • 點擊次數:1915

章秉辰

林州紅旗渠林慮山國家地質公園特聘專家

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副秘書長

一、林州“紅旗渠與太行大峽谷”:紅綠雙IP的核心內涵

(一)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核心內涵

紅旗渠與太行大峽谷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處,紅旗渠是林州的第一張名片,紅旗渠當年的修建是跨越了兩個大障礙,一個是漳河大峽谷的懸崖絕壁,另外一個是太行大峽谷中途截斷,因此,我們現在可以認為紅旗渠是在這兩條大峽谷的基礎上締造出來的人間工程奇跡。

紅旗渠建設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的林縣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林州市,為了解決30萬人水資源短缺問題,靠著一錘、一釬、一雙手苦干了10個年頭,硬是在太行山的峽谷和絕壁之上劈開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條渡槽,最后形成了1500公里長的人工天河——紅旗渠。這些當年修建紅旗渠時留下的珍貴歷史照片,這些泛黃的紅旗渠修建老照片,藏著最真實的時代印記,老照片里的紅旗渠可謂是“艱難刻進巖層,英雄氣映在人心”。

從這個紅旗渠水系網可以看出,紅旗渠引來的是太行山腹地的水,澆灌的是整個林州盆地。我們一般所見的峽谷往往都是從山區的腹地發源,橫切山脊形成峽谷,林州大峽谷與眾不同,它是平行于主山脊的大縱谷,就是由于這個大縱谷的存在,才是造成了歷史上整個林州盆地嚴重缺水的根源(后面我再詳細介紹為什么)。

上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經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林縣紅旗渠。

1974年新中國在聯合國播放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紀錄片《紅旗渠》(被鄧小平選中)。今天紅旗渠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渠,它就像是一座永遠鑲嵌在太行山懸崖絕壁上的歷史豐碑。這是60年前當時紅旗渠通水時候的盛況,可見當時人們對紅旗渠渠水的渴盼。

(二)林州太行大峽谷的核心內涵

太行大峽谷有八百里太行之魂之稱。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到河南王屋山,全長大約四百公里,素有八百里太行之稱。

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太行大峽谷,它是太行山區唯一一個南北向的大縱谷。它是由于太行山在形成和抬升過程中,受到擠壓作用,這里的地層發生了褶皺彎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背斜,在這個大背斜的核部受巖層彎曲所產生張力的作用,巖層發生南北向的張裂,經后期的風化剝蝕與流水的侵蝕,形成了南北向的大裂谷,這個大裂谷與東側的林州盆地呈近于平行分布,大峽谷對于林州來說可謂是利害同在。

太行大峽谷里的水對于林州盆地來說成了過境水,這也是造成了林州盆地缺水的主要根源(大峽谷之害)。

但是現在從旅游的視角來看,由于裂谷的存在,再加上林州盆地的形成,整個林州形成了“高山、峽谷、長嶺、盆地”一組完美的地貌組合,這樣的話,原來的干旱地貌組合又演變成了今天非常有利的旅游地貌景觀組合(大峽谷之利)。

區內的主要景觀就是以太行大峽谷為主體的峽谷群,這里以“北雄風光”最盛處而聞名。“北雄風光”的代表景觀就是峽谷群以及峽谷里由崖、臺形成的層狀地貌景觀,在太行山區欣賞地貌景觀,不僅要在垂向上看崖臺地貌,更重要的是要從橫向上看一道道長崖絕壁。這些照片是林州大峽谷內的主要景觀,一個是太行天路,一個是溝谷里非常豐富的水體景觀。

這些是漳河大峽谷里面代表性的水體景觀,漳河大峽谷里的水量要遠遠大于太行大峽谷,我們現在去紅旗渠旅游,青年洞等主要的紅色旅游景點是在漳河大峽谷里。

(三)這個地方為什么要打造雙IP?

雙IP具有不可替代性,一個是精神圖騰,一個是自然奇觀。

紅旗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地標,是水利工程景觀與峽谷地貌的融合,其最大的價值就體現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象征,習近平總書記稱其“同延安精神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紅旗渠畔的代表景觀是青年洞,這也是我們去紅旗渠旅游時參觀的主要景觀之一。青年洞是紅旗渠在當年修建過程中所要跨越的最大障礙和咽喉工程。這里的巖石主要是中元古代紫紅色石英砂巖,它的硬度比鋼鐵還高兩個數量級,這就是紅旗渠修建為什么那么艱難的主要原因。當時這個洞的修建用了17個月,有300余名青年參加這個洞的修建,所以叫青年洞。在這里,游客可以欣賞到人工天河的宏偉氣勢和漳河大峽谷的偉岸,還能感受林縣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太行大峽谷有八百里太行地質奇觀的天然博物館之稱,太行山所擁有的地質結構在這里得到了最完整的體現。無論是北部河北省的嶂石巖地貌的研究,還是南部河南省云臺地貌的研究,都離不開林州太行大峽谷標準剖面的技術支撐。

雙IP的深度關聯性,太行大峽谷是紅旗渠的備用水源地,與紅旗渠所在的漳河大峽谷成呈平臥狀的T形交匯,紅旗渠盤繞在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而太行大峽谷深藏于太行山脈之中。太行大峽谷的自然美與紅旗渠的人工美共同構成了兩大獨具特色的IP資源。

二、旅游紅綠:雙IP驅動形成之路

下面結合林州的“創業四部曲”介紹一下今天的“大峽谷與紅旗渠旅游雙贏局面的形成過程。

(一)戰太行(1960-1969年):生存之戰與精神奠基

紅旗渠修建過程中,不僅解決30萬人水資源短缺問題,而且培養出來10萬多名掌握建筑、水利、鍛造技能的能工巧匠,為后續發展埋下了伏筆,同時形成了紅旗渠精神,奠定了紅旗渠IP的根基。

(二)出太行(1980年代):以建筑創業起步與技能變現

改革開放以后,當地利用戰太行期間培養的能工巧匠組建了建筑大軍,憑“質量第一、負責到底”的紅旗渠精神樹立口碑,在全國建筑業站穩腳跟。建筑業成為林州第一支柱產業,當時,林州60%農民人均收入來源于建筑業,林州當時有60%的農村青壯勞動力在外從事建筑業。

(三)富太行(1990年代):經濟騰飛與產業升級

20世紀90年代,利用出太行積累的經驗與人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林州很快從貧窮走上了富裕。2021年林州的一個鎮最多的收益一年可以超過5個億,當地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四)美太行(2012年至今):文旅升級與雙IP融合

對于旅游來說,林州旅游起步比較早,但是,跨越式發展還是在十八大以后,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1、早期開發階段(1990年起)

林州旅游起步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紅旗渠與大峽谷已經有了初步的建設,外界人對該地區開始有了初步的了解。

2、融合探索探索(2002年-2016年)

2002年林州在申報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時,開始把紅旗渠納入統一開發,當時申報的名稱為林慮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時;2007 年、2009 年分別以 “紅旗渠 - 林慮山” 聯合名稱申報省級、國家地質公園;2016 年 “紅旗渠-太行大峽谷” 成功獲批 5A 級旅游景區,雙 IP 融合邁出關鍵一步。這個時候,林慮山的名氣已經遠遠不如大峽谷的名氣大,林州開始主打大峽谷和紅旗渠雙IP。

3、全面提升和跨越式發展階段(2012年至今)

十八大以后,隨著紅色教育興起和兩山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引導,開始深度推進雙IP融合。一方面深入挖掘紅旗渠精神內涵,開發多種紅色研學、主題黨日等產品。另一方面依托峽谷資源,在峽谷里面打造一系列的紅色旅游資源。另外開發了“石頭系列”的民俗,生動展現全石頭結構民居特色。還實施了亮化工程,實現“從賣資源到賣品牌、從賣產品到賣體驗”的升級,實現“生態美”與“經濟美”的雙贏。

現在山里的夜生活非常豐富,成為林州大峽谷旅游的亮點。

三、地學為橋:雙IP的深度融合路徑

紅旗渠與太行大峽谷的融合,并非簡單資源疊加,而是以地學知識為紐帶,實現“精神與自然、歷史與未來”的深度對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紅旗渠的時代價值重構:精神之渠的永恒活力

紅旗渠精神雖誕生于特定歷史時期,但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內核,是中華民族奮斗基因的濃縮。在當下破解“卡脖子”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成為重要精神引擎。紅旗渠精神讓“人工天河”成為跨越時代的精神符號。

(二)紅旗渠精神賦能地學傳播:講好科學與精神的雙重故事。

為讓紅旗渠精神與地學知識深度結合,林州采取多項舉措。

1、打造紅旗渠科普旅游線路。

2、在分水苑原紅旗渠博物館增設“地質紅旗渠展廳”,從地球科學視角解答游客困惑。初步讓地學走進林州——解釋了為何歷史上林州缺水、大峽谷有利也有害與地貌結構之間的關系。原來宣傳紅旗渠主要是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技術條件,我們從地質的視角來解釋修建紅旗渠為什么那么艱難,主要從巖石的硬度,沿途的地質災害分布情況,沿線的地形地貌條件,最后得出修建紅旗渠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這些地學內容極大地豐富了紅旗渠精神的科學內涵。

3、紅旗渠新建博物館設計中,借鑒了大量的地質博物館建設經驗,融入了大量的地質元素。

隨著紅色旅游的快速發展,原來紅旗渠博物館已經不能適應需要,林州急需建立新的博物館。新的博物館建設過程中,多次到地質博物館吸取經驗,融入了很多地學內容,最后建成了現在去紅旗渠旅游時見到的博物館。

(三)太行大峽谷地學價值覺醒:從“觀景”到“知景”的升級

紅色旅游的興起帶動大峽谷旅游升溫,也推動從業者主動挖掘地學價值,實現從 “單純觀景” 到 “深度入景” 的轉變:

(1)地學導游培訓常態化和主動化

景區主動組織、導游主動學習地質知識,提升講解專業性。隨著紅色旅游的快速發展和大峽谷旅游的快速升溫,工作在一線的導游與工作人員越來越感受到地質知識的匱乏,2018年旅游局與地質公園聯合組織了第二屆導游培訓,通知一經發出,有160余名來自林州市社會各界的導游與工作人員自覺參加了本次培訓工作,以至于當天安排的會議室連走廊上全都坐滿了聽課的人;2021年由中國旅游協會主辦,地學旅游分會協辦的第一屆地球科學大講堂就是來到了林州,盡管當時還在疫情期間,受人數的限制當天仍然有100多位導游參加了培訓。

(2)地學科普線路主動建設

繼桃花谷、王相巖、太行天路科普線路后,太行屋脊等景區陸續建成地學科普線路,填補紅色教育之外的科普空白。

(3)地質研學場景具象化

大量典型的地質現象,峽谷地層剖面、波痕、泥裂、褶皺構造等成為天然地學研學課堂,讓游客在游覽中掌握地質知識。

(4)峽谷地貌催生“畫筆經濟”崛起

太行大峽谷特色的地貌(“斷崖高起、臺壁交錯、流瀑四掛”的景觀),被藝術家譽為“中國畫谷”,石板巖鎮借此發展為全國知名美術寫生基地,年接待寫生者200余萬人次,形成“創作-展覽-交易-教育”的寫生產業鏈。

(5)峽谷背景下的沉浸式體驗升級。

推出云頂天路、玻璃棧道、峽谷漂流、低空跳傘等項目,讓游客在感受自然奇觀的同時,加深對地質地貌的直觀認知。

四、裂變效應:雙IP驅動的五大旅游增長極

通過上述融合產生強烈的裂變效應,主要從5個方面催生了當地旅游的增長。

(一)紅色研學:從“觀景”到“入景”的沉浸課堂

主要表現為“精神+科學”的沉浸式課堂的興起。

1、紅色精神研學實景課

這是紅色旅游的主戰場。在青年洞復原修渠場景,開展“鋼釬鑿巖”體驗,凌空除險表演、結合3D光影技術(如紅旗渠紀念館動態展陳)重現歷史,讓研學群體“觸摸”紅色記憶。

2、建設了研學地質科普走廊

沿紅旗渠渠線、大峽谷桃花谷、太行屋脊等地設置地質科普標識,解析巖層構造與工程智慧,實現“艱苦奮斗精神” 與“科學精神”的融合。

3.“三館合一”知識窗口“入市”的創新實踐

林州作為少數建有地質博物館的縣級市,將地質博物館與城市圖書館、文化館整合,形成了“文獻閱讀、藝術體驗、地質科普”的復合空間,成為市民休閑、青少年科普、游客認知林州的核心窗口。

4.景觀+寫生研學產業鏈閉環。

依托大峽谷景觀建成多個寫生基地,構建“景觀+寫生+ 民宿+展覽+交易+教育培訓”的完整生態鏈。現在全國有280多家藝術院校在林州掛牌寫生創作基地。

(二)線路重構:紅綠交織的時空穿越之旅

1、空間融合,打造了“天河·天路”的黃金旅游線路。

2、太行大峽谷自然風光延伸為紅旗渠精神感悟點

很多游客到了紅旗渠非常想去看大峽谷,這樣大峽谷除了開發了紅色旅游資源外,太行山大峽谷本身的自然風光也是進行紅旗渠精神學習的一部分。在欣賞大峽谷壯美風光的同時可以想像當時建設紅旗渠的艱難。此外,景區里面還開發了主題團建活動等項目。

(三)文創裂變:從符號到產業的升級

林州開發了大概有350余款文創產品,6種基本類型。文創產品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打造民宿集群:紅旗渠精神的當代生活載體

推出“紅旗渠人家”精品民宿品牌,制定專屬評定標準。目前林州有各種民宿超1000余家,形成了32處民宿集群,4個民宿集聚區,打造了5條特色民宿旅游線路,培養了8個旅游民宿重點鎮,50個旅游民宿特色村。2025年8月已經有65家優質民宿獲得“紅旗渠人家”授牌。

(五)國際傳播:從中國奇跡到人類遺產。

林州開發最好的國際市場是韓國市場,大峽谷被韓國觀光協會評為“韓國游客最喜愛的中國名山”,累計接待韓國游客超50萬人次,每周都有幾個航班去往林州大峽谷。根據國際團隊反饋顯示,地質元素成為景區的新亮點。這個主要是受語言的限制,國外游客要想了解林州大峽谷往往是通過多種語言的地質解說牌來深入了解大峽谷。另外是國際賽事的引流,主要是利用林州特色的盆嶺地貌景觀,開展滑翔運動。

五、裂變成效:數據印證雙IP協同價值

2024年林州紅色研學旅游已經達到了19萬人次,綠色觀光游也達到了65萬人次,寫生游客達到了就近120萬人次。今年推出的《太行·紅日》實景演出接待游客超過8萬人次。2024年接待游客超過1965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17億元。

六、地學為橋:紅綠雙IP融合新范式的普適性

把紅色旅游和地學旅游相結合,有一個普遍的適用性,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一)王屋山的愚公移山精神,它的產生與斷層地貌密切相關。

愚公移山故事在王屋山的誕生,其實質是,一條大的斷層切斷了王屋山這座大山,歲月的滄桑,流水的切割,沿著這條斷裂帶形成了挖山的地貌和一條通往山外的溝壑,實現了“移山”的美好愿望。

(二)探秘焦裕祿精神產生的地質背景。

焦裕祿在蘭考主要是治理“三害”,主要是內澇、鹽堿、風沙。現在如果去蘭考旅游這“三害”是看不到的。如何解釋這“三害”,我們從地學角度可以很好的解釋,這樣的話就可以用科學的語言和故事對焦裕祿精神進行深入的解讀。

(三)大別山精神與地質地貌的關系,

大別山也是紅色旅游區,大別山誕生了山溝溝里的馬克思主義,也是把紅色文化和地質文化相結合,可以很好地進行解釋。

大別山屬于中國中央山系的東延部分,溝壑發育,易守難攻,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特別是大別山南出可達武漢,東北出可功南京,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對南京和武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這也是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地理前提。大別山在形成過程中遭受了強大的擠壓變形,巖漿侵入、火山噴發、和高壓與超高壓的改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大別山的巖石精神,孕育了同樣的大別山紅色革命精神。

不同地區的獨特地質、地理以及古環境、古氣候,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當我們認識和講解這些文化資源精神的時候,一定要從古地質、古地理、古環境出發,善于融入地學思維,講解才更有深意,更具科學性,讓地學成為旅游景區提質升級的翅膀。

今天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