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l W?ber
國際旅游研究院理事會主席
上午好!非常榮幸能在美麗的宜昌,與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和業界同仁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全球峽區旅游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同路徑”這一極具時代意義的重要議題。
宜昌,作為中國的“三峽門戶”,坐擁三峽大壩、清江畫廊等世界級奇觀,同時也是屈原、昭君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深厚的人文底蘊相得益彰。這座城市不僅是長江文明的重要承載地,更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綠色發展與文化旅游融合實踐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我們今天的討論,既關乎宜昌這座非凡城市的未來,也對于全球同類峽區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普遍的參考價值。
我的演講將圍繞三個核心層面展開:首先,從全球視角審視可持續旅游作為21世紀旅游業發展核心框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其次,聚焦于峽區這一特殊地理環境,探討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普遍矛盾與挑戰;最后,結合前沿研究成果與最佳實踐,為宜昌峽區旅游的未來發展勾勒出一條可行的協同路徑。
一、可持續旅游的全球框架與后疫情時代轉型
旅游業常被譽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新冠疫情爆發前,該行業貢獻了全球GDP的10.4%,支撐了超過3.3億個就業崗位。其高度互聯的特性,使其深刻影響著全球的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的發展。
然而,傳統旅游模式的快速發展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主要表現為:環境退化(如珊瑚礁、高山草甸和熱帶雨林等脆弱生態因管理不善而遭破壞)、碳排放(旅游業占全球總排放量的約8%)、文化商品化(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生活方式和土著身份被侵蝕)以及過度旅游(如威尼斯、巴塞羅那等歷史城市因游客超載而承受巨大壓力,引發當地居民流離失所和社會動蕩)。
這些嚴峻的挑戰促使全球范圍內對“以量取勝”的大眾旅游模式進行深刻反思。可持續旅游的概念由此應運而生,從一個理論框架發展為一項緊迫的實踐任務。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的定義,可持續旅游是“充分考量當前及未來經濟、社會與環境影響,滿足游客、產業、環境及當地社區需求的旅游”。其核心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
環境可持續性:確保旅游業發展維持在環境可承受的限度之內。
社會文化責任:尊重東道社區的社會文化原真性,保障其積極參與并獲得授權。
經濟可行性: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獲得穩定、長期的經濟收益,實現利潤的公平分配。
其理論根基可追溯至《布倫特蘭報告》(1987)和《21世紀議程》(1992)。經由布拉姆韋爾、萊恩(1993)和巴特勒(1999)等學者的推動,這些原則在90年代被具體應用于旅游業,發展出“旅游地生命周期”、“可接受變化限度”(LAC)等關鍵管理模型。當代研究更進一步,融入了韌性理論、系統生態學,并興起了“再生旅游”理念,追求不僅“不造成傷害”,更致力于修復生態系統和強化社區肌理。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場之一和日益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在塑造可持續旅游的未來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中國政府已作出強有力的政策承諾,將生態旅游納入國家五年規劃,并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國家愿景。貴州、云南和四川等省份在基于社區的文化旅游和生態扶貧方面進行的創新實踐,為宜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旅游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創,但也按下了難得的“重置鍵”。后疫情時代的旅行者呈現出新的價值取向:愈發重視健康與安全、追求真實且有意義的體驗、密切關注環境影響、并渴望深度社區參與。未來的旅游業將是可持續性、個性化和技術創新三者深度融合的產物。主要趨勢包括:“可持續與健康旅游”、“個性化與體驗式旅游”、“鄉村與區域旅游”以及“技術賦能與智能化”。這一消費價值觀的轉變警示全球目的地,只有那些投資于可持續基礎設施、透明治理和社區包容模式的目的地,才能獲得聲譽優勢并保持長期韌性。
二、全球峽區旅游的典范、矛盾與協同策略
峽區旅游完美體現了許多新興的旅游趨勢,是探索發展與保護平衡的絕佳實驗室。
歐洲實踐與經驗:
歐洲在峽區旅游的開發與管理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范例。法國韋爾東峽谷以其碧綠的河水和高達700米的石灰巖懸崖聞名,通過發展皮劃艇、徒步和攀巖等戶外活動,并輔以科學的游客管理,實現了生態保護與體驗質量的提升。奧地利的峽谷開發尤為成熟,如列支敦士登峽谷通過19世紀建造的木制步道系統引導游客,最小化對環境的干擾;貝倫舒茨峽谷以其壯觀的木橋和階梯系統,在修復后重新開放,展示了基礎設施與自然景觀的和諧共存;沃爾夫斯峽谷則以瀑布和步道景觀著稱。此外,希臘維科斯峽谷、黑山塔拉河峽谷(歐洲最深峽谷,世界遺產地)以及斯洛文尼亞溫特加峽谷等,都通過強調生態保護、地質價值和教育敘事,成功塑造了獨特的品牌形象。
全球性矛盾與挑戰:
然而,峽區旅游的開發與保護之間普遍存在一系列尖銳矛盾:
環境退化:游客超載導致污染、棲息地破壞、水資源短缺,并增加救援壓力。
經濟依賴與保護的沖突:當地經濟往往深度依賴旅游收入,這可能迫使管理方在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之間做出妥協。
基礎設施壓力:老舊的交通、步道和游客中心難以承受日益增長的客流量,加速環境退化。
文化與土著權利:旅游開發有時會侵犯原住民的權利和圣地(如美國“大峽谷埃斯卡拉德項目”遭到的反對)。
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影響生物多樣性和旅游安全,對保護工作構成額外威脅。
關鍵原則與協同策略:
平衡這些矛盾需要采取綜合方法,最佳實踐包括:
社區保護與賦能:讓本地社區參與保護工作,確保其共享旅游收益,文化習俗得到尊重。
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環保設施(如生態步道、電動接駁車、廢物處理系統)和可再生能源。
游客教育與行為引導:向游客宣傳負責任的行為準則和峽區的生態價值。
監管與規劃:實施游客上限、分區管理、活動限制等政策保護敏感環境。
擁抱新興趨勢:如慢旅游與體驗式旅行(追求深度沉浸)、地質旅游與地質步道(強調教育價值)、綠色認證與標準(如歐盟生態標簽)、數字創新(旅游4.0)(利用AI、大數據、VR進行優化管理)、包容性與無障礙設計(讓更多人能體驗自然)、以及跨境與區域合作(整合資源,提升吸引力)。
三、宜昌峽區的發展現狀、潛力與實施路徑
資源稟賦與現狀: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處長江三峽(西陵峽)東端,地理位置和生態地位極為重要。其核心資產包括:
非凡的自然資本:以長江三峽(西陵峽)、神農架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擁有3700多種植物和近600種脊椎動物)、清江畫廊系統、秭歸溶洞和溫泉為代表,為發展生態旅游、探險旅游和健康養生提供了頂級資源。
深厚的文化資本:這里是巴楚文化交匯地,是土家族聚居地之一(保留織錦、擺手舞、高腳屋等獨特傳統),擁有屈原、昭君等歷史名人文化,以及道教、佛教文化遺產(如黃陵廟、清江古道)。這些為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和精神遺產旅游奠定了基礎。
然而,宜昌的旅游發展仍存在明顯落差:
目前主要作為長江游輪的交通樞紐,游客停留時間短(數小時至一天),對當地社區的經濟溢出效應有限。
旅游產品組合相對單一,過度依賴三峽大壩觀光,周邊鄉村和文化遺產地開發不足。
面臨季節性過度旅游、生態環境壓力(水污染、無序開發)、文化原真性喪失風險和社區參與度不足等挑戰。
在國際旅游市場上,品牌形象模糊,常被重慶、武漢等周邊城市的光芒所掩蓋。
戰略潛力與實施路徑:
盡管存在挑戰,宜昌具備成為全球領先可持續旅游目的地的巨大潛力:生態與文化原真性保持較好;區位交通便利(連接主要城市);與國家“鄉村振興”、“美麗中國”政策高度契合;且正迎來市場對可持續、體驗式旅游需求的增長。
為實現從“過境地”向“目的地”的轉型,宜昌必須實施一項以可持續性為核心、多方利益相關者參與的綜合戰略。具體可圍繞五大支柱構建:
產品多樣化與體驗升級:
生態旅游:開發認證的自然教育步道、低影響露營區、小型環保船只的河流探險(皮劃艇、漂流),替代部分高能耗游輪項目。
文化遺產體驗:發展土家族村落民宿(讓游客參與日常生活和節慶)、打造文化路線(串聯古鹽道、廟宇、遺址)、開辦非物質遺產工作坊(織錦、舞蹈、故事化敘述)。
健康與養生旅游:依托溫泉、森林和山岳資源,開發融合中醫、草藥、冥想、瑜伽的生態養生度假村。
教育旅游:與學術機構合作,建立研學基地、研究站和“活博物館”,聚焦地質、生物多樣性和文化歷史。
綠色基礎設施與交通:
要求旅游建筑(酒店、觀景臺)符合綠色建筑標準,使用本地材料(竹、石),采用節能設計。
在生態敏感區推行電動接駁車、纜車;建設濱江自行車道和步行道;激勵運營商使用清潔能源車輛。
實施先進的廢物和水資源管理:在步道入口和旅館設置回收堆肥站;度假村采用灰水回收系統;設立環保教育標識。
社區賦能與利益共享:
通過培訓、小額貸款和種子基金支持社區企業發展民宿、手工藝合作社和本土導游服務。
建立包容性治理機制(如社區旅游委員會),確保居民在規劃中擁有話語權。
建立旅游收益反哺機制(如旅游稅、游客基金),將收入用于環境維護、社區教育和文化保護,并透明公示。
智慧營銷與目的地品牌:
塑造融合自然、文化和精神價值的鮮明目的地品牌。
善用數字平臺(微信、Instagram、YouTube)進行全球傳播,制作高質量視頻、VR體驗內容。
開發多功能數字平臺/APP,提供交互式生態地圖、AI行程規劃、碳足跡計算器等智能服務。
監測評估與適應性治理:
建立科學的關鍵績效指標(KPI)體系,持續追蹤游客數量、停留時間、本地收入留存率、居民/游客滿意度、垃圾量、生物多樣性健康等數據。
組建多利益相關方理事會(政府、業界、社區、學界),負責戰略指導、影響評估和協調應對。
與高校合作,通過研究和試點項目推動技術創新和政策優化。
結論
各位同仁,我們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全球旅游業傳統的擴張模式已難以持續,新的、更負責任的范式正在形成。宜昌的峽谷,是地質奇跡、生態寶庫和文化長河的交匯點,其價值遠不止于風景觀光。它代表著我們共同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在宜昌,乃至全球所有峽區,實現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同,不僅可能,而且必要。這需要我們采用綜合方法,將經濟雄心與生態邊界相結合,將市場機遇與道德責任相統一。我們所探討的產品創新、綠色設施、社區賦能、智能管理、監測治理這五大支柱,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動態演進的韌性系統。
其成功,最終依賴于共同創造:由當地社區主導,得到政府的堅定支持,以學術界的智慧為指導,并受到那些尋求“連接”而非“消費”的旅行者的啟發。
旅游業本質上是關于人與地方、文化與自然之間建立連接的產業。今天,讓我們共同致力于引導這股強大的流動力量,走向可持續性、公平和長久的繁榮。讓宜昌不僅成為一個旅游目的地,更成為一個全球標桿,向世界展示一個擁有豐富自然文化資本的地區,如何引領21世紀旅游業的重新定義——在守護好地球家園和人類文明瑰寶的同時,創造共享的福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