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木措,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西藏三大圣湖之首, 
	    對于像納木措這樣的原生態(tài)旅游區(qū)來說, 
1、GIS技術
	規(guī)劃中主要運用GIS技術對旅游資源進行生態(tài)敏感性分析, 
	在利用GIS技術對納木措旅游資源敏感度進行分析與評價時, 
	第一步:以坡度、坡向、植被、動物分布為指標, 
	坡度(20%權重):0~5(1分),5~10(2分),10~ 
	坡向(20%權重):陽坡(正南、東南、西南、正東、正西, 
	植被(35%權重):灌叢、灰(高寒稀疏植被帶)(桔黃)( 
	動物分布(25%權重):黑頸鶴、高原裸鯉產卵地(5分), 
	第二步:將圖形柵格化后,分別對每個小柵格打分, 
		
	
表1 各類生態(tài)敏感區(qū)面積
| 生態(tài)敏感度 | 面積(平方公里) | 
| 低 | 107.99 | 
| 中 | 207.41 | 
| 高 | 107.95 | 
| 極高 | 264.14(其中湖泊241.26) | 
2、VERP方法
	    VERP方法是美國國家公園局[FS:PAGE]根據(jù)LAC理論和ROS技術等開發(fā) 
1、組織一個多層次,多學科的小組
2、建立一個公共參與的機制
3、確定國家公園的目標、重要性,首要解說主題,規(guī)劃主要課題等
4、資源評價和游憩利用現(xiàn)狀分析
5、確定管理政策的不同類別(Zoning Description)
6、將管理政策落實在空間上(Zoning)
7、為每一類分區(qū)(Zone)確定指標和標準,建立監(jiān)測系統(tǒng)
8、監(jiān)測指標的變化情況
9、根據(jù)指標變化情況,確定相應的管理行為
	    VERP方法事實上就是一種分區(qū)規(guī)劃的思想, 
	    分區(qū)模式在各國的原生態(tài)旅游區(qū)規(guī)劃運用中有所差異。 
表2 分區(qū)人類活動管理總表
| 分區(qū)大類名稱 | 人類活動管理 | 
| 重點資源保護區(qū) | 只允許開展嚴格限制的科研活動 所有社區(qū)遷出 | 
| 低密度荒野區(qū) | 允許開展放牧、藥草采集活動 分散建設露營地 嚴禁任何砍伐行為 社區(qū)為衰減型社區(qū),逐步遷出,遠期不存在社區(qū) | 
| 分散游憩區(qū) | 開展徒步活動、露營活動 開展有限的商業(yè)服務活動 | 
| 密集游憩區(qū)和服務社區(qū) | 開展度假、觀光、探險活動 開展旅游接待服務活動與社區(qū)日常生產生活活動 | 
表3 分區(qū)人類活動管理政策
| 重點資源保護區(qū) | 低密度荒野區(qū) | 分散游憩區(qū) | 密集游憩區(qū)與服務社區(qū) | |
| 管理活動 | ○ | √ | √ | √ | 
| 社區(qū)活動 | × | ○ | ○ | √ | 
| 旅游活動 | × | ○ | √ | √ | 
| 科研活動 | ○ | √ | √ | √ | 
	
	
3、LAC理論
	    LAC理論,英文全稱為“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中文可譯為“可接受的改變極限”, 
1、確定規(guī)劃地區(qū)的課題與關注點
2、界定并描述旅游機會種類
3、選擇有關資源狀況和社會狀況的監(jiān)測指標
4、調查現(xiàn)狀資源狀況和社會狀況
5、確定每一旅游機會類別的資源狀況標準和社會狀況標準
6、指定旅游機會類別替選方案
7、為每一個替選方案制定管理行動計劃
8、評價替選方案并選出最佳方案
9、實施行動計劃并監(jiān)測資源和社會狀況
	    LAC理論實際上是對規(guī)劃管理的監(jiān)測和實施監(jiān)控。 
 4、ROS技術 
	    游憩機會類別(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ROS) 
表6 分區(qū)旅游活動政策
| 重點資源保護區(qū) | 低密度荒野區(qū) | 分散游憩區(qū) | 密集游憩區(qū)和服務社區(qū) | ||
| 旅游活動 | 1攝影攝像 | × | × | ★ | ★ | 
| 2徒步行走 | × | × | ★ | ★ | |
| 3騎馭 | × | × | ★ | ★ | |
| 4山地自行車 | × | × | ★ | ★ | |
| 5機動車觀光 | × | × | × | △ | |
| 6垂釣 | × | × | × | ○ | |
| 7游泳 | × | × | × | ○ | |
| 8滑雪 | × | × | × | ○ | |
| 9溫泉浴 | × | × | × | ○ | |
| 10劃船 | × | × | ○ | ○ | |
| 11篝火晚會 | × | × | × | △ | |
| 12歌舞集會 | × | × | × | △ | |
| 13射擊射箭 | × | × | × | ○ | |
| 14狩獵 | × | × | × | × | |
| 15采摘 | × | × | × | ○ | |
| 16燒烤 | × | × | × | ○ | |
| 17野營 | × | ○ | ○ | △ | |
| 18蹦極、攀巖、滑翔等 | × | × | × | ○ | |
| 19觀鳥 | × | × | ○ | △ | |
| 20繪畫 | × | × | ○ | △ | |
| 21住宿 | × | × | × | △ | 
	
5、環(huán)境容量控制
	    在各個不同的領域都有對環(huán)境容量的不同應用和不同定義。 
參考《風景名勝區(qū)規(guī)劃規(guī)范》( GB50298-1999 )的相關標準:
| 用地類型 | 允許容人量和用地指標 | |
| (人/公頃) | (m2/人) | |
| 針葉林地 | 2~3 | 5000~3300 | 
| 闊葉林地 | 4~8 | 2500~1250 | 
| 疏林草地 | 20~25 | 500~400 | 
	同時,考慮到項目區(qū)位于藏北羌塘高原南緣, 
| 敏感區(qū) | 允許容人量和用地指標(m2/人) | 
| 低敏感度 | 8000 | 
| 中敏感度 | 12000 | 
采用面積法計算主要景點(區(qū))生態(tài)容量于下表:
| 敏感區(qū) | 面積(平方米) | 生態(tài)日容量(人) | 
| Ⅰ(低敏感度) | 24040000 | 3005 | 
| Ⅱ(中敏感度) | 9270000 | 773 | 
| 合計 | 33310000 | 3778 | 
	扎西島景區(qū)以游步道、牦牛道、電瓶車道串聯(lián)各景點, 
| 類型 | 長度(米) | 寬度(米) | 面積(m2) | 基準 | 容量(人) | 
| 游步道 | 13000 | 1.5 | 19500 | 10m2 | 1950 | 
| 牦牛道 | 3000 | 1.5 | 4452 | 20m2 | 223 | 
| 露營區(qū) | - | - | 66589 | 400m2 | 166 | 
| 觀景區(qū) | - | - | 3357 | 50m2 | 67 | 
| 總計 | - | - | - | - | 2406 | 
	    對旅游區(qū)進行嚴格的環(huán)境監(jiān)控,